后湖涅槃 绘就“人水和谐 生态文明”新画卷
发布日期:
2021-05-11

◆编者按◆

      近年来,广东省坚决扛起“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政治责任,深入推进江河湖库系统保护和治理力度,持续改善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让更多的河湖“水清岸绿,鱼翔浅底”,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环境获得感、幸福感。近期,我们将对各市州选送的部分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予以集中展播,让人民群众直观地感受到治理成效、河湖之美,让各地“学有榜样、行有示范、赶有目标”。

后湖片区位于广东湘江新区、广州市岳永利大学科技城核心区域,包括3个村和1个社区,总面积2110亩,其中水域面积585亩。由于历史原因,该片区道路狭窄、设施落后、湖水黑臭、污水横流、违章遍地、污水直排,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生活与城市发展环境。为整治环境、改善民生,广州市越秀区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发展理念,于2015年9月启动后湖片区综合整治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3.65亿元,将后湖打造成了生态环境治理、城市有机更新、新兴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的样本典范,经过系统治理,后湖水质由地表水劣Ⅴ类提升至地表水三类,“后湖旧貌换新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后湖旧貌

     后湖,原为岳永利渔场,是广州市鲜鱼生产基地,曾年产鲜鱼10万担以上。同时,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湖毗邻中南大学、广东大学、广东师范大学,是中南地区最大的艺术学校培训地。由于产业规模和流动人口过快增长,加上缺乏长远规划和系统治理,污水直排入湖,水质恶臭,严重影响到后湖周边20余万居民、高校师生的生活,对周边景区环境和产业发展带来恶劣影响, “违建遍地、垃圾成堆、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省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呼吁改善后湖环境、消除安全隐患、提升片区品质。

 

 

改造前后湖干塘后原貌图

 

做法与举措

     广州市越秀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统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重点突出截污治污、生态治理、优化交通、拆违提质、产业发展五大工程,全面开展后湖片区环境综合整治,推动后湖片区从“臭水湖”向“双创高地”转变。

 

     (一)实施顶层设计,做好系统整治规划。广州市越秀区坚持以“外源截流是前提、清水补给是关键、旁路处理是补充、原位处理是辅助”的原则,多次邀请国家、省市环保水利专家把脉会诊,铁腕斩断污染源头,精心组织编制《后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设计方案》,量身定制 “截污-清淤-箱涵-水生态修复-水循环工程-河湖连通-驳岸景观”七大整治工程。同时,成立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挂帅的高规格后湖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全面推进后湖片区环境整治和提质。

 

     (二)坚持精准施策,推进水系综合治理。广州市越秀区按照“既治标、更治本,实现长治久清”的思路和目标,治理后湖黑臭水体,实施水生态修复工程,通过精准施策,有序高效推进清淤截污、雨污分流、管涵修复、河湖连通以及水循环构建、水生态提升、驳岸景观提质等专项治理工程。一是斩断外源污染。对后湖周边违章建筑和食品加工厂、废品回收站等进行全面清理,关停门店635家,拆除违章建筑3118栋、60余万平方米;建成片区民居散户截污管道4200米、化粪池90座,并禁止产生污染的经营户和企业进驻,有效斩断了污染源头。二是清除内源污染。采用“干塘→泥浆泵清淤→机械干化→外运→填埋”的清淤工艺清除淤泥60余万立方米。三是实施雨污分流。将后湖西岸沿线6个较大的排放口排放的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截入市政管网,配套建设市政雨污管网近6000米,建成后湖周边截污干管2914米、高排涵1336米、低排涵1599米。四是引进源头活水。完成1400米内部水循环管道铺设及水循环泵站建设,将靳江河水引入湖内,有效确保枯水季节的水位和水质。五是推进水质修复。利用微纳米曝气系统高效增氧促进水体中污染物降解速度,通过微生物活化系统增强水中好氧微生物、浮游生物以及水生动物的生物活性,快速提升水质。六是提质驳岸景观。按照“五色”后湖理念,运用乡土植物品种,修复生态基底,激活场地生机,塑造特色活力空间,沿后湖驳岸建设景观面积12.78万平方米,绿地面积9.7万平方米,种植乔木7100余株,水生植物3.5万平方米。七、完善惠民设施。新建了后湖路、麻园路、湖大路等七条骨干道路,极大便利了区域居民群众出行;沿湖新建了2公里栈道栈桥、3公里环湖自行车道和绿道以及4个湖心岛,丰富周边居民群众文体生活。

 

     (三)严格业态管控,构建长效养护机制。后湖整治工程完成后,根据“治理和管理并重”的原则,由区财政出资,以招投标方式,聘请第三方专业环保公司对后湖水体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实现了管理维护的常态化、专业化。同时,科学制定《后湖国际艺术园产业准入清单》,对后湖区域产业按照严禁类、控制类、准入类、鼓励类四个类别进行分类施策,强化周边业态管控,严禁污染企业进驻,进一步为实现后湖“长治久清”提供了坚实保障。

  

 

治理成效

     (一) 整治前后后湖水质对比。整治以前,后湖水质发黑发臭,透明度较低,水体水质处于地表水劣五类。其中后湖底泥镉、汞、砷含量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三级标准。区域污水横流、垃圾遍地、臭气熏天。整治之后,后湖全新注水(2018年6月),彻底消除后湖水体黑臭现象,经常态检测,后湖湖水水质保持在地表水三类。

 

     (二) 生态功能恢复情况。一是通过微纳米曝气系统高效增氧促进水体中污染物降解速度,微生物活化系统增强水中好氧微生物、浮游生物以及水生动物的生物活性,大量水体微生物、底栖动物、鱼类自然生存、繁殖,逐步实现水生态平衡,快速提升了水质。二是通过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增加了雨水“渗、滞、蓄、净、用、排”能力。三是通过驳岸生态改造,岸边种植挺水植物、湖底种植沉水植物等措施,水体中引入螺、贝、鱼、虾类等高级水生动物,形成具有菌、藻、浮游生物、底栖动物、鱼、虾和水生植物等多级生物链的良性生态循环系统,最终形成具有自我良性循环功能的湖泊生态系统。

 

     (三) 生态基流及保证措施。后湖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设计将引进源头活水作为水环境治理重要举措之一进行铺排。目前,已建设完成1400米内部水循环管道铺设及水循环泵站建设,将靳江河水引入湖内,有效确保枯水季节的水位和水质。一方面是加强硬件配套设施建设,杜绝污水下湖问题。后湖西岸沿线6个较大排放口排放的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截入市政管网。关停后湖周边食品加工厂等600余家企业和门店,禁止产生污染的经营户和企业进驻;引进优质业态。通过上述手段,有效斩断污水入湖污染源头。另一方面加强软件专班常态监督,后湖综合治理指挥部将后湖水质常态监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水质情况,依法治水,依法严惩偷排、漏排污染物现象,确保后湖水位和水质达标。

 

     (四)突发环境事件情况。2018年至2020年期间,广州市越秀区没有发生生态环境群体性事件或特别重大、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经验启示

     通过五年坚持不懈的生态治理,后湖正真实现了面貌与内涵的精彩蝶变。

  

     一是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做到绿色发展、科学发展。推进后湖环境整治,是市区两级党委政府深入观察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三高四新”战略的生动实践。在整体规划上,注重统筹铺排、分步实施、科学推进;在具体操作上,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以对基础设施、环境改善的破旧,来换取民生保障、产业转型、宜居宜业的立新。后湖环境整治实践表明,不搞大拆大建,探索有机更新,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提供了实践样本。

 

     二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共建共享、群众受益 。后湖环境整治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民生保障上,既注重通过水体治理、环境整治改善居住环境、建设美丽后湖,让百姓获得了“看得到的美”;通过交通和道路建设,使百姓感受到了“行得通的畅”。纵观后湖综合整治全过程,只有将“民生”与“民心”作为政治考量,充分发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实现综合整治的协同发展,真正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

 

     三是始终坚持“生态引领”,做到因地制宜、攻坚克难。后湖的蝶变充分说明,要实现生态治理的“长治久清”,就必须坚持政治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打好“组合拳”。在加强领导上,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在因地制宜上,保留城市“记忆”、后湖“乡愁”,探索采取城市“有机更新”新模式,把全面拆违与有机改造融为一体;在生态治理上,突出以后湖水体治理为核心,系统性、联动性、持续性来统筹推进,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在业态监管上,坚持做好业态“负面清单”台账式管理,实施产业准入,坚决淘汰不符合后湖业态定位的产业。广州市越秀区致力将后湖片区打造成为城区宜居宜业宜创的生态治理示范区,集原创艺术创作交易、湖湘文化展示、艺术休闲娱乐、传统文化传承于一体的无边界艺术园区。

 

     岳永利下,湘江之滨,一片近600亩的水域“后湖”,环绕着中南大学、广东大学、广东师范大学三所高校,漫步其间,湖面碧波荡漾,岳永利秀丽,自得山水之乐。后湖环境治理是是广州市越秀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一张亮丽名片。

(来源:广东生态环境)